在這里,人與城相契相守(文化中國行·人文觀察)
圖①:筆向街一景。黃炬琪攝圖②:在城中遠眺,華光樓與遠處山水相得益彰。任冠金攝圖③:居民在古城中休閑。張 果攝圖④:游客在客棧中學習扎染。張曉東攝
四川盆地北部,一座閬中古城被嘉陵江環(huán)抱了 2300 余年。
" 卻望城郭如丹青 " 是詩人陸游留給閬中的詩句。山圍四面、水繞三方,山、水、城在這方天地間相融相依。
1986 年,閬中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。如今,生活在閬中古城中的 4 萬多居民,用再平凡不過的煙火氣,延續(xù)著古城的千年生機。人與城相契相守,和城中 93 條井字形街巷、270 多座民居院落一起,傳承著古城文脈保護的 " 密碼 ",鋪展出一幅活態(tài)文化長卷。
古城的老記憶,怎么留?。?/p>
不是靜態(tài)封存,而是讓其動態(tài) " 生長 ",守護好這份活態(tài)文化遺產(chǎn)
據(jù)《說文解字》:" 閬,門高也,從門,良聲。" 山四合于郡,水逕其三面,形如高門。臥于其間的閬中古城,成為 " 山水形勝之地,天人同樂之居 "。
史料記載,閬中在戰(zhàn)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,后巴被秦所滅,秦惠文王始置閬中縣。自此 " 閬中 " 二字沿用至今,成為歷代郡、州、府、道治所,三國蜀將張飛曾在閬中鎮(zhèn)守 7 年。
" 閬中這座城市的名字就是活態(tài)傳承的體現(xiàn),它一直沒變,成為體現(xiàn)傳統(tǒng)山、水、城相融的文化符號。" 閬中古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柯敏介紹。
柯敏從事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工作 20 多年,在他看來,這是一處體現(xiàn)中國人營城智慧,按照傳統(tǒng)人居環(huán)境理念不斷完善的城市典范。
站在城中錦屏門前,柯敏指著眼前的街巷說," ‘唐宋格局、明清風貌’是古城的特色所在。所有的街道都呈井字形、棋盤狀分布,東西和南北走向規(guī)整清晰,所有主街寬度都是 5 至 6 米。這既體現(xiàn)了古人巧妙地應用嘉陵江閬中古城曲流的有利地形,也是衡量一座古城營造水平的重要標尺。"
歷史文化遺產(chǎn)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,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。上世紀 90 年代,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,閬中古城面臨改造、更新、拆建等一系列問題,古城面積不斷萎縮。古城居民疾呼," 如果古城消失,我們的歷史文化不就斷了嗎?"
立法立規(guī)迫在眉睫,一場守護文化根脈的保護實踐開始——
2004 年 7 月,《四川省閬中古城保護條例》通過,從規(guī)定、保護到建設(shè)、管理,皆作出剛性規(guī)定,古城保護從此有法可依。2019 年 5 月,條例進行修訂,新增 " 環(huán)境協(xié)調(diào)區(qū) " 的保護概念。閬中古城保護范圍由 1.78 平方公里拓展至 23.17 平方公里。
" 不僅要有法可依,更要有規(guī)可循,明確具體保護什么,哪些紅線碰不得。" 閬中古城景區(qū)管理局黨工委書記、局長張玉杰介紹,閬中先后編制了《閬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(guī)劃》等方案,出臺《閬中古城維修規(guī)范》《閬中古城保護名錄編制管理辦法》等細則,建立古城保護名錄庫,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歷史建筑,從古樹名木到非遺等要素,全部納入。
" 禁止裁彎取直街巷、道路 "" 禁止擅自升高建筑物空間 "" 尊重歷史、精準維修、修舊如舊 " ……保護古城格局、街巷布局、院落格局,成為落在紙上、記在心里的準則。
" 對閬中古城系統(tǒng)性保護的認識經(jīng)歷了一個過程,不是靜態(tài)封存,而是讓其動態(tài)‘生長’,守護好這份活態(tài)文化遺產(chǎn)。" 閬中市原文物局副局長劉富立說。
古城中,一棵 500 余年樹齡的黃葛樹在西街的閬中中學旁靜靜矗立、枝葉繁茂;張飛牛肉、白糖蒸饃、鍋盔、油茶……一家家街邊小店,用獨特手藝和味覺記憶傳承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;深入街巷,居民晾曬的衣物、精心打理的花臺,散發(fā)濃郁生活氣息,維系著古城鮮活的生命力。
" 閬中是一座‘活著的’千年古城,要留住古城的老記憶、老樣子。如今的古城保護,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從‘要我保護’向‘我要保護’的轉(zhuǎn)變。如今人人都是守護者,人人都是守城人。" 張玉杰說。
無市井,何來古城?
" 不遷學校、不遷居民、不遷市場作坊 ",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
清晨 7 點不到,古城東南的管星街已經(jīng)率先蘇醒。不過幾條街巷的距離,只需一個轉(zhuǎn)角,便從寧靜走入了人潮——青石板路兩側(cè),新鮮蔬果密密匝匝地沿路鋪滿;窄巷子里,擠滿了采買一日新鮮食材的古城人,10 塊錢就能拎走一大袋當季的新鮮枇杷。這是城中一處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,早市尤為熱鬧。
" 古城保護,要保持歷史的原真性和生活的延續(xù)性。" 劉富立說。
無市井,何來古城?古城保護,不僅要留住城,更要留住人。
閬中古城景區(qū)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王君梅細數(shù):" 古城內(nèi)有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共 5 所,城內(nèi)及周邊有 3 個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、3 條農(nóng)貿(mào)街,還有 300 余家家庭小作坊。我們提出‘不遷學校、不遷居民、不遷市場作坊’,守護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活,用煙火氣留住人。"
解決生活需求、改善居住條件,是留住人的第一步。
54 歲的龔涼清是古城 " 原住民 ",他回憶:" 早些年住古城的日子不易,上旱廁、用蜂窩煤,老屋低矮潮濕,蚊蟲老鼠是???。"
在嚴格保護肌理風貌的前提下,閬中古城啟動 " 微改造、精提升 ":對破損路面、旱廁及水電氣網(wǎng)等進行系統(tǒng)改造,引入智慧消防系統(tǒng),還配套建起 5 處停車場和 40 余個街角休憩點。
跟隨龔涼清走進古城筆向街 39 號的閬中書院,不少游客正在閱讀小憩。" 這里原是老絲綢廠宿舍,2021 年開始改造。建筑的外觀和整體格局都在,內(nèi)里卻融合了現(xiàn)代生活的便利。" 龔涼清說。如今的閬中書院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展示空間,定期舉辦全民閱讀、書畫、插花等文化藝術(shù)交流活動。
居民在古城中生活,更在古城中編織著生機。
茍全華是土生土長的閬中人,如今經(jīng)營著一家以扎染為特色的民宿客棧。"20 間客房,不僅留住了木質(zhì)穿斗結(jié)構(gòu)老院子的魂,也融入了傳統(tǒng)文化的韻??腿藗兡苡H手體驗扎花染色,帶走一份獨屬閬中的記憶。" 茍全華說。
茍全華在古城做了十幾年導游,她深有感觸:" 如果古城里的每家客棧都能講好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客棧故事,閬中的魅力就會越傳越遠。"
" 一店一招一特色,一家一院一文化 "。在嚴格審批、合理規(guī)劃、有序建設(shè)下,古城引導居民居家 " 執(zhí)業(yè) ",把自家老院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客棧。如今," 前店后廠、前鋪后居 " 的模式在古城中隨處可見,吃上 " 旅游飯 " 的古城居民已有上萬人。
古城如磁石般吸引的,不只是不離故土的古城人,還有遠道而來的 " 新閬中人 "。
山東威海姑娘翟樹玲是一家以書為主題的客棧的負責人。開店之初,她想出 " 以書換宿 " 的點子,如今在客棧落地書架上,兩萬余冊藏書里承載了許多故事。
讓人驚喜的是,客棧中還藏著一段古城墻。" 當初它風化嚴重,我們請工匠來進行修繕保護。如今它不僅是客棧的特色,更吸引著年輕人來感受歷史,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傳承著。" 翟樹玲說。
一座古城,如何形神兼?zhèn)洌?/p>
挖掘歷史文脈傳承,以文化賦予其精神內(nèi)核
2004 年 9 月,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 16757 的小行星被命名為 " 落下閎小行星 "。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是四川閬中人,其參與創(chuàng)制的《太初歷》,以孟春正月朔日為一元之始,為后世的春節(jié)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20 年后,2024 年 12 月," 春節(jié) " 申遺成功,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在古城武廟街上的張家院子里,記者見到了 77 歲的張忠和。" 我從小就生活在閬中,演川劇出身,扮演春節(jié)老人已經(jīng) 14 年了。" 每到春節(jié),這位 " 春節(jié)老人 " 便會盛裝打扮,走街串巷,給古城居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祝福。
春節(jié)文化、三國文化、科舉文化、天文文化、蜀道文化……在閬中,多種文化互相交融滋養(yǎng),構(gòu)成了古城厚重的精神底蘊。如今,更多傳統(tǒng)文化新場景、新業(yè)態(tài)、新服務(wù)也在古城中集聚,煥發(fā)新彩——
在保寧醋文化博覽園,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勇介紹," 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保寧醋釀造工藝的部分環(huán)節(jié),感受保寧醋的獨特風味 ";在絲毯織造技藝傳習展示中心,老師傅們坐在長條木凳上,向研學學生們展示 " 手工打結(jié) " 技藝。
" 今日我是閬中來客,享受這迷人山水…… " 從華光樓碼頭排隊登上游船,就能于嘉陵江上欣賞一場夜游實景演出劇《客來閬中》。劇目以詩人杜甫受友人邀約來閬中做客為主線,輔以江上精彩的歌舞表演,配合嘉陵江兩岸的燈光,讓游人盡享一場文化視聽盛宴。
一家旅拍店內(nèi),2 名游客已經(jīng)做好妝發(fā)造型,準備前往古城拍照。店主介紹," ‘漢服紀’活動已經(jīng)連續(xù)在古城舉辦 3 年。古城古建和各類形制的傳統(tǒng)服飾很契合,我們?yōu)橛慰蛯崿F(xiàn)‘古代夢’,游客也為古城增添一抹亮色。"
以特色文化為切入點,挖掘古城的歷史文脈傳承,一張張閬中文旅名片,有故事、有味道、有創(chuàng)意。" 有形的保護是讓古城有神,必須要靠文化賦予其精神內(nèi)核。" 張玉杰說。
古城南街五十四號中院,因院中有一棵杏樹,被院主人冶青取名為 " 杏庭 "。主題展覽、文化沙龍、讀書會、社區(qū)開放日……多種民間公益文化活動在院中時不時舉行。
2020 年,冶青從北京回到祖籍閬中定居,重新修繕祖屋。" 希望‘杏庭’成為社會力量共建、共創(chuàng)、共享的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間,助力古城文化形象提升與傳播。" 冶青說。
在閬中,用一生去守護、探索古城的人還有很多。這座古城自有其獨特生命力,它從容不迫地在歲月中生長,卻無須 " 拔節(jié) ";它安放著綿長鄉(xiāng)愁,也承載著悠悠夢想。
冶青講起父輩常提到的一條名為 " 水巷子 " 的窄街,說起 " 穿過小巷就能直接走到江邊 " 的舊事。打開地圖,記者尋訪這條小巷,走過青苔薄薄覆蓋的石板路,眼前山形水勢依舊。
閬山高,閬水長。一座古城,流淌著人城相契的故事,延續(xù)著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脈絡(luò),生生不息。古樹下的壩壩茶攤,有故人也有游人;城中的中天樓連通東南西北,穿行的人訴說過往,更講著當下,聊著未來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山西智睿祥新能源有限公司,本文標題:《在這里,人與城相契相守(文化中國行·人文觀察)》
